?
應(yīng)先判斷冷熱
?
世界上有一種冷,叫奶奶 / 姥姥覺得你冷。
有家長喜歡通過摸孩子的手腳來判斷孩子冷不冷,事實上這種方式最容易誤判孩子的實際冷熱,從而導致穿衣過多。
寶寶血液循環(huán)發(fā)育尚未完全,四肢末梢的微小血管還非常細幼,導致手腳體表溫度偏低,摸起來就總是微涼的了。
這是非常正常的現(xiàn)象,手腳偏涼不代表孩子身上冷。
正確判斷冷熱的方式是:手指探入孩子衣物內(nèi)后頸處,感受孩子的頸部、后背:
如溫暖干燥、無汗光潔,說明這時候孩子的衣物正合適;
如潮濕發(fā)燙,則說明衣物過多;
如感覺不暖,甚至有些涼,則說明孩子要加衣了。
對于具備表達能力的孩子,你也可以問問他冷熱,感知冷熱和感知饑飽一樣,都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,沒有什么方法,比孩子自己的感知更有效。
此外,還可以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(tài)或胃口,例如臉是否漲紅、精神是否比較躁動,或者食欲不佳等,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則可能說明孩子穿太多了。
洋蔥穿衣法
秋季開始轉(zhuǎn)涼,且早晚溫差大,給娃穿衣服可以像洋蔥一樣一層一層穿,用幾件薄的衣物代替一大件厚實的衣物。
這樣一來,增減衣服更為靈活,這就是流行多時的“洋蔥穿衣法”,也是最適宜寶寶的科學穿衣法則。
更具體而言,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,又能有不同的穿衣搭配——
0-1歲
美國兒科學會建議,在溫度低于24℃時,1歲以下的寶寶,應(yīng)穿多層的衣物來保暖。
貼身穿一件純棉睡衣和紙尿褲,再套打底的衣服或家居服,然后用小薄毯把寶寶包起來。
如果需要再多一層,防踢睡袋包著也是安全的選擇。
注意每層衣物都不能過緊,并非越緊越暖,倒可能增加小嬰兒的不適。
1-3歲
這時候的孩子表達還不算很清楚,大人還需多操幾分心。
最里層,可穿著排汗功能良好、柔軟透氣、不易過敏又親膚的衣物,不建議緊繃,最好有一定寬松空間,能活動自如之余,兼顧舒適度,略有出汗也不會貼在皮膚上。
中層衣物達到保暖作用,也要注意穿脫的方便性,薄衛(wèi)衣、棉馬甲、毛衫都是可選項。
最外層則可穿上防水防風的衣物,以靈活應(yīng)對天氣變化,比如夾克或風衣。
如果在室內(nèi),可脫剩中層或里層,而到了室外,起風或天冷時,風衣或夾克可以穿起來。
注意,羽絨衣外層不要再穿搭不透氣的表布材質(zhì),無法透氣、散熱。
3歲以上
可以直接問問他冷熱咯~如果孩子自己沒說冷,可以不用穿太多衣服。
同時,為活動多的孩子更多選擇全開襟或半開襟的衣服,有拉鏈能讓衣物半開或全開,好讓停留在衣服內(nèi)的熱空氣散發(fā)出去,避免過熱,也容易穿脫。
育兒從來無小事,秋季寶寶穿衣的注意事項,細數(shù)下來還真不少!也難怪家里的長輩總擔心孩子的衣服沒穿好,沒穿夠。
但如何科學給寶寶穿衣,我們是很講道理的。
下次再因孩子穿衣問題遇到家庭分歧時,不妨把這篇科普給家人看看,教會老人摸孩子的后頸處來判斷冷熱。
出門時也可以主動多帶一件薄外套或是小披風,給孩子裹上小洋蔥的最后一層,這樣一來,誰都滿意,家庭和睦,孩子也舒服。